欢迎访问邵阳市档案馆网站。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邵阳市档案馆在针对抗战档案的挖掘研究过程中,注意到武冈市档案馆所藏的一批《战斗日报》,这些珍贵的档案,真实记录了那段并未远去的烽火岁月。1938年,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分校(黄埔军校武冈分校)迁至武冈,七年办学,培养军官二万三千余人,为抗战写下浓重一笔。《战斗日报》即是二分校的校办报刊,于1938年创刊,现存1939年4月至5月共61期。它们以朴实真挚的笔触,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全民抗战图景。
《战斗日报》最令人动容的是字里行间洋溢的全民抗战热情,它善用各类节日激励民心。如1939年4月4日儿童节特刊上,画着一幅网中螃蟹、旁有剪刀刺入的漫画,题词“现在的日本已是网中的蟹,看你怎样横行”,直观犀利。更有多幅孩子亲手绘制漫画,如七岁学童刘顿的“小队伍向前进”:一列少年挥舞旗帜,扛着木枪在前进,笔触稚嫩却坚定。五四青年节特刊中,《我们应该怎样纪念‘五四’》一文呼吁青年要努力学识修养、加紧思想动员、加强实干精神等,坚信“(四万万五千万的同胞)如果能发动起来汇合成一个总力,这是谁也不能抵抗的战胜一切的伟大力量”,这番话语与中国共产党倡导的建立爱国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遥相呼应,犹如凝聚青年力量的号角。
《战斗日报》翔实记载了武冈的兵役情况。刊文《武冈的兵役》以问答形式详述征丁情况,揭示至1939年3月,武冈已征解士兵一万零二百余名,县政府还筹款四千余元救济入伍眷属。《武陵镇万人空巷 争看欧凤艳入营》一文则颇具现场感,叙说普通青年欧凤艳“三番五次请求入营”,武冈县各界为他举办隆重欢迎仪式,赠送毛巾、鞋袜、报纸等礼物,随后在爆竹声中,众人挑着“欢送请缨杀敌壮士欧凤艳入营”的旗帜,簇拥他走过县城主要街道,“街厢两旁的各商家以及走路的人,都争相观看这位有血性的青年,妇人抱着孩子,老人扶着拐杖,熙熙攘攘,大有万人空巷之感”。兵役科临别赠言“欧壮士,祝你胜利,他日战胜归来,咱们再会”,也颇令人动容。此外,《送子提前出征》《教信乡壮丁请缨杀敌》等文章,无不彰显普通民众的爱国热情。
报纸也开辟读者论坛,充分反映民情舆论,如《读了<武冈的兵役>以后》一文既批评部分官绅“隔岸观火”、基层“逼着抓人”,更记录百姓心声,写一位八十六岁老农见面即问:“现在中日战争怎么样?失地收复了么?”朴素言语间,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尤为珍贵的是,报纸还记录了中国共产党的活动。由吕振羽创办、素有 “南方抗大”之称的塘田战时讲学院(当时属于武冈),曾为邵阳及周边抗日救亡运动注入强大动力。《战斗日报》第355号刊载的《塘田讲学院奉令解散》一文,便是中国共产党武冈地下组织活动的最早史料。文章虽站在国民党当局立场指责学院,却承认其办学近一年的实情,反映了当局对地下党组织传播进步思想、动员群众抗战的恐惧,成为见证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珍贵档案。
报纸采用了不少诗词、歌谣、鼓词等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抗战。《战时杂咏》说“都因和议误苍生”“更有何人欲帝秦”,批判了汉奸鼓吹的投降论调;改写自“月光光、照池塘”的童谣《月光光》,描叙沦陷区的惨状,以孩子口吻发誓:“妹妹妹妹,你莫哭,有仇报仇冤报冤,耐着辛苦忍着泪,长大定去杀东洋”,字字泣血;连续数期刊登的《二期抗战鼓词》,用“军队使用运动战,百姓游击好计端”“幸苦耐劳为国事,粉身碎骨也心甘”等朗朗上口的唱词,不仅介绍了日军暴行、百姓义务与抗敌方法,也似一篇歌词版的《论持久战》,为民众指明了抗战方向。
除了聚焦抗战,《战斗日报》亦收录了武冈各个方面的内容。如387号报纸上有《资源散记・斜塔的故事》,斜塔今已不存,幸而文章为我们还原了时人眼中“尖尖的塔顶,高映云表”的壮观景象;另外还有关于武冈县政改良、城市建设、剿匪安民、卫生运动、物价市场、工商业发展等题材,堪称一部武冈战时百科全书。
这几十份珍贵的《战斗日报》背后,凝聚是武冈、邵阳人民的可歌可泣的付出。抗战期间,无数邵阳青年请缨杀敌,妇孺老幼节衣缩食支援前线。仅邵阳市档案馆馆藏的《忠烈将士姓名录中》记载,抗战期间武冈即牺牲1450人,邵阳地区(时称湖南省第六行政专员公署)共牺牲6721人,筑血肉为长城,最终令日寇折戟雪峰山下,迎来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
八十余年过去,馆藏《战斗日报》的纸页已脆黄,但其间的呐喊依然震耳欲聋。它记录着每个普通人的抗战——儿童的画、青年的诗、壮士的誓言、老人的追问。这些原始档案让我们触摸到历史的温度,照见了一个民族在存亡之际的坚韧与觉醒。档案不仅保存记忆,更传递着永不褪色的民族精神。
(邵阳市档案馆 贺海鹏)
邵阳市档案馆版权所有 COPY RIGHT©2004-2020 备案号:湘ICP备2022019033号
地址:湖南省邵阳市双清区邵阳大道318号 邮编:422001 电话:0739-2111006
建议使用IE 6.0,1024*768以上分辨率,32位增强色浏览